要聞速遞:一場大牛市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2023-06-11 11:12:10 來源:雪球網 小 中
最近降公募費率、降薪等一系列傳聞在行業內討論度很高,不由得讓我想起了15年股市大跌的時候,傳聞說有外資做空中國,然后一步步閹割股指期貨,最后差點把股指期貨關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事后看來,股指期貨不過是背鍋俠,沒有成熟的衍生品體系,就不可能有成熟的市場。之前寫過幾次股指期貨,現在看這個議題還是太敏感了,不展開了。
今天看到師座把近期公募圈幾個事情串在一起提了下:
其實這一切的根本癥結就在于:市場不好。
市場不好,就要到處找原因,所以格局大一點的看法是:這個事情怎么合理解決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到努力解決的動作與決心。
一點點來抽絲剝繭講下這幾件事。
可以先不討論實時預估凈值這個事情會不會導致基民追漲殺跌了嗎?因為大家認知不一樣,所以爭論這個事情是沒有結果的,我們就說實際監管中會遇到的情形和合規問題。根據公募基金季報披露倉位預估凈值變動,合規嗎?你自己根據公開信息推算,這個沒問題,尤其對于持倉很穩定的基金經理,比如張坤這種,你推算出來的漲跌應該會比較準,這個都是公開信息啊,你算這樣一下子自己看,沒問題,至于給別人看,或者做成系統提供給別人,是否合規?反正之前沒問題,之后可能就不行了。但是現在引發不合規的問題的點在哪里?在于某些直銷app利用后臺的實時真實持倉數據預估的凈值,即便基金經理調倉,最后預估出來的凈值也差別不大,這就不太合規了。再重復一遍,你自有app后臺抓取的是基金經理的實時數據,這些持倉數據是沒有公開披露的,這是核心問題。所以關于這個問題可能比較公允的解決方案是:限制各家公募直銷app的凈值估算功能,要求IT運營風控合規等部門聯合整改,不要再抓取實時持倉數據——直銷平臺凈值預估準確往往意味著披露了不該披露的數據,之前甚至有公募把這個功能當做直銷平臺的賣點。對于第三方銷售平臺,它們本來就不掌握底層數據,預估的數據都是根據季報公開數據+算法生成,干預的意義就沒那么大。最近看了很多新聞,發現大家幾乎都沒有發現這個點。我知道本號也有很多記者朋友關注,請你們有機會點出這個癥結。有個合規的讀者點出來問題所在了:根據業績登載相關規范,未經托管行復核(定期報告、每日凈值也是經托管行復核的)的業績不得對外公開展示,同時對業績數據的真實準確出處均有要求。我覺得凈值預估的功能對自己而言是有用的,這是跟蹤基金倉位變動的重要依據,是我們這些基金行業觀察者最基礎的工具之一。但這個功能是否是助長了基民追漲殺跌的風氣,是否弊大于利,我是沒有能力去量化評估的。
今天表舅也提到了這個話題(見《解鈴還須系鈴人,梁影帝終于承認塞車的責任不在馬自達!》),核心預測如下:
1、預計不會出現所謂的大量頂級基金經理去私募的情況。
因為對很多知名基金經理來說,管理費創收對他個人的薪酬的邊際提升已經不多了,也就是說他貢獻的收入從1個億到2個億,他的收入也不可能翻倍,反之亦然,每家基金都會有個類似NBA工資帽的規定,總有個上限的。
而且除了量化私募空間比較大之外,這兩年從公募出去做主觀多頭私募的,事實上結果沒那么好(你隨便去找個招行私銀條線的朋友拉一下主流的主觀多頭私募,最新的周度凈值就知道了),而且把整體主觀多頭的品牌差不多做砸了,很多私銀經理對這塊的信心下降的非常多,所以很多公募經理即使要出去,也會好好琢磨一下。
2、不僅如此,還可能出現一波權益基金經理的供給側出清。
對于基金公司而言,管理費收入從1.5%調降到1.0%,看起來是下降了30%,但因為成本端中短期內都是剛性的,可能人力、系統、租金、營銷的合計成本一直會是0.5%,那么從凈利潤的角度看,就是從1%,下降到0.5%,下降50%。
第一條說了,這對于很多頭牌基金經理可能問題不大,但是對于其他邊緣型的基金經理來說,可能會有比較大的沖擊,因為原來蛋糕夠大,可以2-3個基金經理,養活整個團隊,所以這幾年,很多基金公司研究員轉基金經理的節奏是很快的,基金經理數量大膨脹,但未來,對基金經理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
供給側出清后,留下的可能都是有能力、有上進心、有進取心、愿意主動接觸渠道和投資者拉規模的基金經理,這對于基金公司的銷售,以及對投資者而言,都是好事情。
3、影響基金公司的產品布局決策。
主動管理偏股基金管理費下調后,如果降到1%,扣掉50%的尾傭,那對基金公司而言,收入就只剩0.5%了,而再扣除銷售費用(針對渠道)、營銷費用(針對推廣)、以及零售業務相對更高的人力成本,性價比可能不如直銷賣債基甚至貨基(0.2-0.3%的管理費),可能也不如長線布局ETF(ETF的尾傭很多是30%,也沒有額外成本,持營成本是通過交易量走),這將導致基金公司,更有動力布局固收、固收+、指數類產品,向平臺型基金公司發展。
4、我不太相信今天傳的,所謂新老劃斷的說法。
這有點理想主義,因為調降費率沒有法理約束,不用開持有人大會,大概率是普降,也就是老產品也要調低,只不過會有序推進,可能是頭部先降、或者部分產品先降,因為畢竟也需要流程性工作。歷史看,當時基金銷售新規,將基金銷售尾傭的上限下調,也沒有搞新老劃斷。
引申一位基金經理的看法:這部分費用哪怕變成稅收上交給國家,也比返給投資者要好,因為這些費用痛感低,節省下來可以鼓勵二胎或者轉移支付給中低收入人群,真正實現金融支持實體。
這部分我想援引江湖傳言君的看法(見《因為雞叫,所以天亮》):
想起前兩年的持有期產品,反正是有人給洗腦,說為啥基民獲得感不強呢,是因為追漲殺跌,頻繁交易,所以要發持有期基金。于是鋪天蓋地的都是持有期基金。這就好比你說雄雞一叫天下白,從統計學規律上是有意義的,但是是因為雞叫所以天亮了嗎,通過長時間持有顯著提高收益水平,是因為我們的市場波動大,牛短熊長,所以在統計規律上看,你持有時間較長取得正收益概率越大,但是你要是非在牛市發持有期,那么貢獻你,就是持有一個完整的下跌,避無可避。
同理,基民追漲殺跌是因為看估值嗎?私募是一周公布一次凈值,很多一個月才能贖回一次,只披露行業不披露重倉股,獲得感提升了嗎?而有估值說實話,我還能看看誰漂移了,這對我的意義可能更大一點。
降費,總歸是好事,但是良心話,公募的管理費其實已經是很良心了,市場的調節作用,可能會是劣幣驅逐良幣,當優秀的管理人,不能拿到值得管理費或者需要更大的規模才能賺到和原理一樣的收入,那么對普通人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所以我支持將業績和管理費掛鉤而不是簡單的一降了之。當然對于持有期產品我是支持降費的,畢竟投資者付出了流動性,管理人鎖定了收益,降費就當年卡優惠也是對的。
那么延伸一下,投顧開盲盒,你會買嗎?
我以前出去跟人聊基金投資,言必稱“了解價值、識別風險、合理預期”,好家伙,現在我覺得自己的底層投資框架都被掀翻了:如果我不知道一個產品里面底層投了什么,我為什么要買?
蒙上眼睛,投資者更傻了,我們需要保姆式的投資嗎?問題是,這個保姆到底跟你是不是一個陣營的?反正傳統渠道和電商渠道都不是,買方投顧理論上是,但還太弱小了。
當然,你買100塊,就能看到詳細的持倉和凈值曲線了(一般要求是成立一年才能展示凈值曲線,但有些投顧機構不展示)。
有位朋友說:當一大群人為單純降費鼓掌叫好的時候,你就已經看明白為啥韭菜叫韭菜了。
我們這些年做了很多投資者教育的工作,包括我自己此前在大平臺也對接過很多投教活動,最終產出的不過是一個數字。我們應該反思,投資者需要被你高高在上去教育嗎?既然是教育,哪有不花錢的呢?交點學費,不是很正常嗎?
如果投資者教育做得好,前幾年還會冒出那么多財商割韭菜機構嗎?沒有實戰的教育肯定是不行的。只不過裝睡的人太多了。
基金投顧出現后,我覺得更大的意義在于投資者陪伴,就是投顧主理人或者持有人以一種陪伴的方式提供情緒價值,情緒價值同時寓教于樂,提供知識和校正投資者行為,從而提高投資者的收益。
再往后,我覺得投資者服務會變得重要,有服務思維,去用合適的系列服務去匹配客戶需求,甚至從滿足需求到創造需求,達成與客戶共贏的格局。
其實這三者本來就是一體的,只是這個行業鏈條上的食利者太多了,減少中介就可以降低成本,但擋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
現在市場上分為三種人:
1、基民是超額收益的來源,他們的認知決定了他們必須被收割,無需同情;
2、基民要被充分保護,所以要做全生命流程保姆式流程,加大限制;
3、基民和資管機構最終可以互相成就、達成共贏。
最后,我其實是堅定支持降費的,本輪行業的出清和市場的出清是一體的,現在的一切都是一些情緒的釋放;也請大家想清楚一個事情,21年年初剛剛結束的結構性大牛市,怎么可能在短短2年后就筑底成功。
熬。等。持之以恒。
關鍵詞:
相關文章
- 要聞速遞:一場大牛市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 【打新必讀】國科軍工估值分析,導彈(火箭彈)固體發動機動力與控制(科創板)
- 陜西新增3條產值規模上千億元重點產業鏈-播報
- 招股結束卻緊急退款!背靠周杰倫、劉畊宏 巨星傳奇IPO再起波折
- 華西證券:6月上下游對鋰鹽價格的博弈或將延續 關注上下游一體化企業
- 馬斯克拒付推特辦公室租金,高盛地產貸款也受拖累 全球聚焦
- no matter what_nomatter
- another one翻譯_another one
- 積分兌換q幣教程_積分兌換q幣 環球熱議
- 蘋果M2 Ultra在Geekbench 5跑分并沒有碾壓英特爾、AMD,還不如i9-13900K 焦點滾動
- 2023高考今日落幕,多地公布志愿填報時間
- 國家防總啟動防汛四級應急響應 派工作組赴廣西福建指導救災
- 想喝羊肉湯偷了幾只羊 只圖一時爽回洛終落網
- 6月10日晚間:下周反彈信號已確立,這幾個板塊,將迎來爆發!|當前滾動
- ?通宇通訊:深圳光為將繼續加大800G光模塊的研發|焦點信息
- 居民生活電價要調整?經濟日報:假的!
- 四川省與教育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 金融監管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云澤赴上海調研
- 環球通訊!廣州市監測發現兩例猴痘病例 癥狀較輕
- 天天最資訊丨產業鏈人士:華為上調2023年手機出貨量目標至4000萬部
- 今日播報!中信建投陳果:港股迎來年內最佳機會
- 將來3月,四大生肖前緣重現,財源滾滾,事業進步-環球關注
- 3周以后,四大生肖存款翻五番,事業愛情雙收,富貴不差錢-報道
- 國家防總啟動防汛四級應急響應
- 菲律賓馬榮火山噴發風險上升 阿爾拜省宣布進入災難狀態-每日熱門
- 國際銳評丨剝開美英澳的層層“核謀”|環球觀天下
- 首臺套50萬千瓦沖擊式水電機組項目開工-每日關注
- 昔日荒山變為幸福“金山” 桃園變成農民增收“致富園”
- 中國移動5G無線主設備集采:超77億大單落地,華為一騎絕塵,愛立信、諾基亞份額增長-世界速訊
- 每日資訊:22歲女孩拿快遞失聯已第9天 她是家里頂梁柱!此前地毯式搜尋無果!
熱文推薦
排行推薦

華西證券:6月上下游對鋰鹽價格的博弈或將延續 關注上下游一體化企業

馬斯克拒付推特辦公室租金,高盛地產貸款也受拖累 全球聚焦

no matter what_nomat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