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心理學:財富、貪婪和幸福的永恒教訓》The Psychology of Money -讀書筆記 1-關注
2023-04-22 08:13:01 來源:雪球網 小 中
$格力電器(SZ000651)$
感謝 @LoveKonan
感謝@C4Cire
(相關資料圖)
因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這本書沒有翻譯版本,本人英文閱讀能力有限,剛好在網上找到這篇讀書筆記,發現非常詳實,特摘錄轉載分享。
《金錢心理學:財富、貪婪和幸福的永恒教訓》筆記 1
原文地址鏈接: 網頁鏈接
· 一、引言
· 二、如何用買賣股票的方法致富
· 0x1:巴菲特的秘密
· 0x2:盈虧同源
· 0x3:巴菲特不做什么?
· 三、尋寶者思維
· 四、把自己當做變量
一、引言
這本書的作者摩根·豪澤爾(Morgan Housel)現在是合作基金會(The Collaborative Fund)的合伙人,以前曾經是華爾街日報的金融專欄作家。
這不是一本講投資理財技術的書。豪澤爾的特點是他喜歡探索歷史的規律,能結合歷史和時代背景考察事情。豪澤爾的視角很大,會用數據講一些宏觀的東西,然后探索宏觀趨勢對個人的影響。這本書也許能讓你對投資理財的事兒有一些更根本的認識。
這一章我們說三個道理。
我們先看兩個真實的故事。
羅納德·里德(Ronald Read)是個普通人。他先在加油站工作了 25 年,然后在商店里當了 17 年的清潔工。他過著平常的生活,住的小房子是三十多歲的時候花 12000 美元買的。2014 年,里德在 92 歲上去世。
他留下了 800 萬美元的財產。
里德把 200 萬美元留給了自己的孫子和孫女,剩下的 600 萬美元捐獻給了當地的醫院和圖書館。800 萬美元遺產是個什么概念呢?2014 年全美國有超過 280 萬人去世,其中凈財產超過 800 萬美元的,只有不到 4000 人。
里德沒有買彩票中大獎,也沒有什么花哨的掙錢方法。他只是不斷地把自己微薄的收入投入到股市中。但他并不是炒股。他買了藍籌股。然后就一直等著。
另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叫理查德·福斯肯(Richard Fuscone),他畢業于哈佛大學,擁有 MBA 學位,在美林證券擔任高管。40 多歲的時候,福斯肯有感于自己已經掙到太多錢,就退休了。福斯肯送給自己的退休禮物是一個18000平方英尺的大房子,其中有11個衛生間、2部電梯、2個游泳池和7個車庫。這棟房子每個月光維護費用就要 9 萬美元。
但是福斯肯的錢其實買不起這么大的房子,實際上他是借了很多錢。結果 2014 年的時候,福斯肯因為還不起貸款,只好將房子出售。他賣房的價格還不到買入價的 1/4。
這兩個人的故事說明了什么呢?首先是運氣。極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運氣。換一個時代和國家,里德的投資策略很可能不會這么成功……但是我估計你能相信,投資理財不全是靠運氣。這可能有點像打牌,有相當的運氣成分,但是也有一定的技術。
然而福斯肯的故事說明光“懂得”技術是遠遠不夠的。福斯肯很懂技術,如果你有很多錢,他會是你的很好的投資顧問。可是技術對“本人的”金錢決策的作用好像并沒有那么大。
現實是有很多特別聰明的人,賺了很多錢,然后像福斯肯這樣很輕易地就敗光了。像這樣的事兒會讓你質疑,投資理財是真學問嗎?要是一個工程師,只要受過幾年訓練,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他干活就會干得很漂亮,他不會做出特別愚蠢舉動,那為什么理財知識就沒有這樣的效果呢?
豪澤爾認為,根本原因在于,個人的金錢投資在很大程度上跟心理學有關系。
按理說,你的理財決定應該只跟你的現在和未來有關:你現在有多少可以調用的錢,當前有什么投資選項,你對未來有什么打算,這些都跟你的過去沒關系,對吧?
實際并非如此。投資行為跟人的過去經歷很有關系,這是因為過去的經歷能影響人的心理。
一個人最重要的認識和理念,往往是在年輕時候形成的。這里面有窗口期。
德里克·湯普森的《引爆流行》里提到,人對食物的偏好是在童年形成的。小時候媽媽做的飯菜口味是你最喜歡的口味。哪怕你后來出國了,哪怕在國外生活幾十年,你還是最喜歡家鄉的味道。一個人對音樂的偏好是在十幾歲到二十幾歲之間形成的,你在高中和大學喜歡什么音樂,你一輩子都喜歡那種音樂。而一個人的政治傾向是在二三十歲形成的。
薩波斯基在《行為》這本書里也說,一個人童年時候家庭所在的階層,決定了他感受到的生物學壓力,而且這個壓力對他一生的性格、行為都有影響。
豪澤爾在書中引用了 2006 年的一項研究,是一份考察了美國消費者 50 年來的金融行為的報告。這個報告發現,人在投資方面的行為,跟他年輕時代的經歷非常有關系。這種行為傾向呈現出一種代際特征。
你喜歡投資股票嗎?這取決于你對股市到底是不是個好東西的認識,而這個認識取決于你年輕時候,股市的表現。
我們看下面這張圖,兩條曲線說的都是一個人從 13 歲到 30 歲之間這個認知窗口期內,標準普爾指數的表現,
如果你是 1950 年出生的,那么在你青少年這十幾年的窗口期中,整個股票市場是一點都沒漲。你從來沒聽到過周圍有誰炒股賺了大錢,媒體也不怎么關注股市。你的成長經歷里根本沒有股市這個東西。那你三十歲以后,會熱心地買股票嗎?
反過來說,如果你是 1970 年出生的,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在你的青年時代,你目睹股市幾乎漲了 10 倍,中間只是偶有波動,基本上一直都在漲!媒體整天談論股市,你聽了很多誰誰誰炒股賺了大錢、沒“上車”的人悔之不及的故事……你會更認可股票是非常好的投資。
也許你們那一代人,都會對股市有相似的觀念。當然這一切只是個非常粗略的描述,哪一代都有各種各樣的人,而且股市在很大程度上是機構、而不是散戶驅動的,而機構更理性,也許股市不在乎你對它做什么,但你關心的是你的觀念讓你對自己做了什么。
再比如說債券,請看下面這張圖,說的是美國通貨膨脹率,
如果你是 1960 年出生的,在你的青年時代,美元貶值了 3 倍。你的直觀感受是物價一直都在飛漲,你會認為把錢留在手里、存銀行、包括買低風險但是低利率的債券,都是最愚蠢的行為。
可如果你是 1990 年出生的,你青年時代的通貨膨脹率就很低。你根本沒見過什么物價飛漲,你印象中錢很保值,你會認為買債券是個很好的選擇。
那你說不對啊,這幾代人只要看一看對方的數據不就知道了嗎?但是那沒用。這個道理是你非得親身經歷才能建立深刻的認識。這就好像你很難說服愛聽戲曲的爺爺奶奶改聽嘻哈一樣。
在美國人眼里,富士康在中國的工廠是血汗工廠,應該抵制。可是對很多中國人,特別是從農村到富士康工作的這一代青年來說,那個工作還可以啊!而他們也許無法理解年輕一代中國人,比如說 00 后,為什么不接受那樣的工作。
再舉個例子,彩票。美國人每年花在彩票上的錢比電影、游戲、音樂、體育、書籍加起來還多。那最愛買彩票的是什么人呢?窮人。美國人大多都不富裕,有 40% 的人拿不出來 400 美元多余的錢。那么收入最低的人,平均每戶每年買彩票花多少錢呢?412 美元。
也就是說,這些最窮的家庭,是把家里最后的余錢、把原本可以用于提供安全保障的這一點錢,都拿去買彩票了。你看這有沒有點去街頭搏命的感覺?這就是觀念的差異。
你覺得這種行為很瘋狂,他們可能認為這很理性。你過的那種看似平常的生活,像什么假期出去度假旅游,對美國窮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而彩票,卻能給他們提供唯一可能的機會。換作是你,難道你不想讓生活有個希望嗎?你沒有經歷過人家的生活,就不要輕易評價別人的行為。
還有中國的房價,也是同樣的道理。對于70后,80后,90后來說,他們的成長史,幾乎就是中國房價不斷上漲的歷史,所以在這幾代人心里,中國的房價永遠上漲,幾乎成了一個永恒的真理,所以,這幾代人的主要投資手段就是買房子。但是對于00后,10后而言,可能正好趕上了國家調控房價,中國房價開始出現區域性分化的階段,對這幾代人來說,房價就不是永遠上漲,至少在很多二三線城市而言不是這樣。這種代際之間的心里變化,會深刻地影響到他們今后人生的投資組合和決策。
往自己的退休賬戶里存錢,是你所能做的最簡單、最合算的投資。這筆錢可以抵稅,而且你往里存多少錢,你的工作單位一般還會按照一定比例給你匹配多少錢。那為什么美國人不愛存退休金呢?
因為“退休”這個事兒,在美國是個新事物。1960 年代以前的美國人幾乎就沒有退休的概念,絕大多數六十五歲以上的人都得繼續工作。社保給的錢一開始是非常微薄的,一直到 1980 年代才給到按今天標準是 1000 美元的水平,這點錢根本不夠花。真正讓一個年過 65 歲的人能靠退休金生活,那是非常近期的事情。
如果整個社會觀念就沒有存退休金這個意識,你很難說服一個人去存退休金。
再比如大學貸款。現在美國大學生貸款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有 1/4 的美國人都還在還大學貸款,很多人到四十歲還在還大學貸款。是,上大學很重要。但是如果算經濟賬,上大學和不上大學的收入水平的差距,可能不夠能還上貸款的程度。那為什么人們不惜代價,寧可背負高額債務也要去上大學呢?
因為大學普及是很晚才發生的事情。人們的認知之中只知道大學生厲害,不知道大學生這個身份已經貶值了。這一代人的父輩們可沒有還大學貸款的經歷。
那咱們想想,現在中國有許多年輕人借貸消費出了問題,有的收入很低卻借了幾十萬,甚至導致家庭悲劇。這是不是因為對中國人來說,借貸消費是個新生事物呢?面對新事物,一部分人會過于保守,該借的也不借;另一部分人則可能失控,不該借的也借。其實是大家都沒有經驗。
再比如買房。我們都知道中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很多獨生子女將來一個人會繼承三套房。我們完全可以推斷,未來房價很可能會跌,也許只有少數一線城市例外。房子將不會是你留給兒孫最好的資產。那為什么人們還是非得買房呢?
也許因為中國人從來沒有經歷過房價暴跌這種事兒。人們的認知之中房價就不會跌。人們沒有過切膚之痛。
二、如何用買賣股票的方法致富
炒股致富只有兩條路,
· 一個是靠風險
· 二個是靠“復利”
這一章我們來討論,炒股的成功,到底意味著什么。
0x1:巴菲特的秘密
豪澤爾是在 2019 年寫的這個事兒,當時巴菲特 89 歲,他的總身價,是 845 億美元。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天文數字。但如果你是內行,巴菲特的投資成績更不可思議。
在巴菲特的整個投資生涯中,他平均每年的資產增長率,是 22%。
這是一個奇跡般的成績。沒有任何一個理財產品敢承諾給你 22% 的利率。按當前業界標準,敢說 10% 的都是騙子。巴菲特這么厲害不僅僅是他善于選股,而且別忘了他能控股。他能直接影響他投資的那些公司,他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你做不到這些,所以你可別指望 22% 這種級別的成績。
現在我們做個思想實驗。假設在你 30 歲這年,你突然擁有了巴菲特一樣的投資能力。此后你的資產就按照 22% 往上漲。我們再假設,你以 25000 美元入市。這筆錢不算太多,但是對一個 30 歲的新人來說也不算太少。你的投資水平這么高,但是人不能只知道掙錢……所以你決定干到 60 歲退休,去享受人生。合理吧?
好,那請問,到退休這一年,你能有多少錢?
答案是 1190 萬美元。
這個數字并不高,不夠你后半生過上揮金如土的生活。世界上資產超過一千萬美元的人有很多,這不是奇跡。
那為啥巴菲特現在有那么多錢呢?因為他真正的厲害之處,并不是能讓資產每年增長 22%。
巴菲特不是從 30 歲干到 60 歲。他是從 10 歲開始炒股,現在干到了90 歲。他不是干了 30 年,而是干了 80 年。
巴菲特 30 歲的時候,資產只有 100 萬美元左右,折合到今天大概是 930 萬美元。在他 845 億資產之中,有 842 億,都是他 50 歲以后掙到的。其中更有 815 億,是巴菲特在 65 歲以后掙到的。
50 歲的巴菲特只是個普通的富豪。65 歲,注意這是美國一般退休年齡線,的巴菲特并不足以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我們再來做一個對比。巴菲特并不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人,眾所周知冠軍是文藝復興公司。文藝復興公司從 1988 年到現在,平均每年的增長率,是 66%。這個成績是在我的認知之外,我無法想象他們是怎么做到的,沒人知道他們的算法。文藝復興公司的創始人叫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
那西蒙斯現在有多少錢呢?他大概有 210 億美元,還不到巴菲特的 1/4。為什么他比巴菲特聰明,錢卻比巴菲特少呢?因為西蒙斯 50 歲才找到那個神奇的算法。
所以說回報率難道是個可以指望的東西嗎?連巴菲特的、可持續的回報率,都不是他成功的關鍵。
就這么一個區別。
0x3:巴菲特不做什么?
所以你學巴菲特不能光學他做了什么,更要學他不做什么。豪澤爾列舉了幾件巴菲特“不做”的事情,
· 巴菲特不會大規模借債。
· 巴菲特經歷了 14 次經濟衰退,但沒有一次讓他驚慌失措地賣出股票。
· 巴菲特從來不玷污自己的商業聲譽。
· 巴菲特從來不依附一種戰略、一個世界觀或者一種趨勢,他總是在不停地學習,他不會一根筋走到底。
· 巴菲特不依靠別人的錢治理公司。
· 巴菲特沒有把自己累死,沒有辭職,也沒有退休。
簡單說,巴菲特靠的是堅持和學習,而不是運氣。運氣是不可靠的,靠運氣也許一時能掙錢,但同樣的策略也會讓你輸錢。
這不僅僅是投資的事兒。一個小說好不好看、一個游戲好不好玩,有時候就取決于其中有沒有寶物。真正的寶物往往不是一分錢一分貨買來的,而是你搜尋出來的。
四、把自己當做變量
人到底應該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還是做“對”的事情呢?我感覺當今有些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非常極端,或者說,這幫人想象得很極端。在他們的想象之中,成功就得“努力!奮斗!”,美好的未來必須用現在極端的奮斗換取。
比如有一本常年暢銷的,馮侖、張德芬、畢淑敏、柴靜等人聯合推薦的正能量勵志書,叫《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拼命的自己》。我最近還看到這么一個標題:《孩子,我寧愿欠你一個快樂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
難道說不拼“命”就對不起自己,不想卑微就得放棄快樂嗎?我看這種自殘式的奮斗不是真奮斗,這是自嗨、是逃避現實的自我麻痹、是把希望寄托給了奇跡力量、是不敢思考、是幻覺式的信仰,當然更可能是那些勵志導師胡說八道。
從理論和臨床實驗上來說,能不能學好一項技能的確并不依賴于你是否熱愛這個技能。你只要方法正確,刻意練習,投入足夠多的汗水和時間,只要堅持下來就能達到高水平。這就是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明明不喜歡學習也能考上好大學。
但是你不能常年這么干。明明不喜歡,還要堅持不懈常年去做,這不反人性嗎?
誠然,了不起的成就都有一些反人性的成分,以前唱戲的說“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后受罪”是有道理的,有志向的人是應該對自己狠一點,但是這里面有個度的問題。什么事兒都得適度才好。你的模型不應該把人生設計成涇渭分明的前后兩部分,說我前半生專門奮斗,后半生才能享受:那都是想象,沒有人真是那樣生活的。
把自己也當作變量,把自己的情感和愛好也當作優化指標,我們會活得更有精神、更有意思、更有意義。延遲滿足不是讓你回避滿足,推遲享樂不是讓你推遲好幾年。快樂的人從來都不是掙夠了錢才快樂,而是從小到大不管有錢沒錢,每天都很快樂。英雄豪杰不但要敢于吃苦,更要敢于快樂。
將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保留美好人性的自己
關鍵詞:
相關文章
- 《金錢心理學:財富、貪婪和幸福的永恒教訓》The Psychology of Money -讀書筆記 1-關注
- 這些賽道股,把老子看笑了-簡訊
- 有緣自會再見 短訊
- 2023上海車展 | 康毅:奔馳深化“心豪華主義”服務 在華研發團隊將擴至2000人 全球快看點
- 綠蘿扦插什么位置生根?|每日焦點
- 【環球新視野】色落落網站_色落落
- 【世界播資訊】放了一個30億的煙花 但馬斯克早已在太空贏麻了
- 只要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什么意思_共嬋娟是什么意思
- 手術機器人企業密集IPO 國產替代尋求突破
- 經濟日報:對股市造謠者“零容忍”_世界熱門
- 《生化4》PS5盤現光榮Logo 店鋪老板稱是光榮開發的
- 自董卓已來的已的意思 自董卓造逆以來翻譯|每日頭條
- 環球速看:伙同他人盜掘文物,四人因盜掘古文化遺址罪獲刑
- 反詐“汪汪隊”來啦-每日速看
- 今日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翻譯_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 世界觀速訊丨公募基金“扎堆”加倉港股 原因為何?
- 時訊:美國三大股指初步微幅收漲約0.1%
- 標普500指數的11個板塊漲跌各異_天天速看
- 焦點快報!國際投行密集上調中國GDP增速預測值,海外投資者對華投資信心持續提升
- 世界速讀:險資配置遇壓力:資金充沛,優質資產難尋
- 天天報道:以太幣期貨周五跌超5%,和比特幣期貨本周都至少跌超10%
- 環球視點!離岸人民幣(CNH)兌美元北京時間05:59報6.8985元
- 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或下調,監管部門指導險企儲備新產品 世界播資訊
- 經濟日報金觀平:中國經濟不存在通縮基礎
- Silver Lake將以每股30歐元現金方式收購歐洲系統軟件供應商Software AG(SOW.GR)|當前關注
- 焦點播報:商務部:一季度我國在線銷售旅游產品、景點門票同比增長115.8%
- 不同視角簡讀恒瑞醫藥財報 世界百事通
- 世界視訊!科倫復利發展漸入佳境!
- 談談今晚密集發布的幾份券商一季報吧 世界快看
- A股:今天全線下跌,市場宣告結束了?大漲大跌受苦的終究是散戶
熱文推薦

《金錢心理學:財富、貪婪和幸福的永恒教訓》The Psychology of Money -讀書筆記 1-關注
$格力電器(SZ000651)$感謝@LoveKonan感謝@C4Cire因The......更多>
排行推薦

綠蘿扦插什么位置生根?|每日焦點

【環球新視野】色落落網站_色落落

【世界播資訊】放了一個30億的煙花 但馬斯克早已在太空贏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