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播資訊】華特達因—為什么值得長期持有?
2023-03-13 19:33:18 來源:雪球網 小 中
華特達因是一家主營兒童藥的研發、生產、銷售企業,核心產品伊可新,產品功能:兒童營養補充制劑,經營歷史20余年,目前年銷售額超過20億。在國內OTC藥品中,達到這個銷售規模的品種屈指可數。另有補鈣、補鐵、補鋅和兒童治療類的產品群。
經營模式:企業致力于打造產品品牌,經過二十多年的經營,伊可新小葫蘆成為兒童媽媽家喻戶曉的大品牌,媽媽們必選產品,市場占有率超過50%。以伊可新品牌帶動公司其它醫藥品種形成規模。
研發模式:公司建立了北京和榮成兩大兒童藥研發基地,研發人員近200人,確保每年一兩個新品種上市。
(相關資料圖)
生產:公司在山東榮成建立制造基地,兩大生產車間,目前產能滿足40億銷售規模。
銷售主要通過藥店銷售,產品推廣通過兒童專家渠道推廣產品,在網絡上通過兒童教育推廣自己的品牌。對下游的銷售先款后貨,確保公司有良好的現金流。
公司帶頭人楊杰經過二十年致力經營,達因藥業目前生產二十幾個品種,銷售規模超過20億,年凈利近10個億。產品綜合毛利率86%左右,銷售費率23%左右,凈利率達到50%。ROE超過20%,是一家標準型創造現金奶牛的公司。
投資華特達因的起因:以前一位朋友說這家企業不錯,一直也有關注,就是因為估值貴沒有買入。2019年,因生產線后端包裝環節出現問題,不能生產合格產品,設備是意大利設備,老外干活效率極低,耗用大半年時間才修好,期間造成生產中止、終斷斷貨,結果當年業績大幅度下滑,同時二級市場股價大跌。這時我想不就是設備問題嗎?總能修好,實在不行就另更換一套,能確保生產合格產品就行了,這是多大的事啊,股價跌成狗,當年持有華特達因的48家基金跑的一家不剩,我想這不是千載難逢的投資機會嗎?于是開始詳細研究跟蹤,筆者曾半夜11點半蹲在廠區門口數夜班上下班人數,以確保公司生產已經進入正常狀態,隨后在低位時買成第一重倉股。
持股四年多的時間,公司也總是問題不斷,由于歷史原因,上市公司僅占有藥業公司52%的股權,大股東變更、環保業務剝離、上市公司總經理變更、大股東董事長、總經理換屆、上市公司內部不和諧,長期股權激勵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同時近幾年新生嬰兒大幅減少,從放開二胎政策出生1700萬下滑到去年960萬,大多人不看好公司未來,所以二級市場給的估值一直是二十倍左右。按照楊杰總的說法,你不看好我沒關系,我用業績證明給你看,過去四年,公司銷售額增長近1倍,凈利潤也從當年2億多達到去年的5.27億。公司的年取得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從2019年的2.44億增加到2022年的11.96億,增長近5倍,有些人只簡單關心凈利潤,現金流才是公司經營的最核心的指標,凈利潤可以調節,現金流不能。
由于宏觀層面的影響再加上公司面臨的各種問題,期間機構投資人特別是公募基金像走馬燈一樣頻繁更換,二級市場無論經營結果如何就是給你低估值。我相信那句話:今天你對它待搭不理,明天它讓你高攀不起。
華特達因上述問題筆者認為都不是問題,都是完全可以解決的,公司治理的問題隨著大股東的變更,目前已經有極大的進步,公司的主營業務由原來環保藥業變為藥業為主營,環保已經剝離出上市主體,楊杰也成為上市公司的核心領導。公司也由內部不和諧變的協調統一。剩下的就是少數股權的收購、長期股權激勵和其他業務的剝離工作。投資者最關心的是出生嬰兒降低對公司銷售不利,那為什么過去五年在新生嬰兒快速降低,而達因的銷售規模會快速速增長,過去五年它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過去幾年公司核心產品滲透率還低,0-1歲滲透率從五年前的不到20%做到目前的30%,同時擴大兒童服用年齡,由原來的0-3歲擴大到0-6歲,目前0-6歲的綜合滲透率僅有7%。
新生嬰兒的結構,原來一胎滲透率低,二胎政策放開后,一胎占比50%多,二胎占比40%多,三胎以上占比近5%,原來一胎較難滲透,由于公司已經積累大量的一胎客戶,二胎及多胎客戶只要原來一胎服用達因產品,二胎及多胎自然轉化為它的客戶,繼續服用達因的產品。
年輕媽媽素質提高和城市化便于提高滲透率,原來大量農村孩子媽媽在農村是很難成為達因客戶,現在年輕媽媽在農村的已經極少,絕大多數都在縣城和地級市買房,家安在了城市,轉化為城市人口,這樣媽媽們便于接受新生嬰兒護養信息,便以達因市場推廣。
互聯網的運用:目前互聯網發展到這個階段,年輕媽媽都已經通過互聯網查找育兒知識,達因過去幾年就是通過專業網站與各地兒童專家聯合普及育兒知識,通過不斷的宣傳教育,快速擴大公司產品滲透率。
產品提價,由于公司強大的品牌力量,公司有絕對的定價權,再加上服用達因產品費用極低,原來每天1元即夠,2022年三季度,公司對旗下產品提價6%,業績會反應到2023年的毛利率上。
通過研發不斷推出新的品種,達因有近200人的研發隊伍,通過二十多年的持續投入,已經研發出近20個新品種,過去五年新品種的銷售為達因銷量提供了支持,但仍處于推廣早期推廣階段,這些品種在未來幾年會快速放量。楊總在投資者交流會上多次提出通過研發不斷投入,確保每年1-2個新品種上市,前幾年的確做到了。
以上就是達因在新生嬰兒快速下降的情況下為什么公司銷售卻快速增長的原因,那么未來達因藥業還會繼續增長嗎?首先從中國新生嬰兒數量來分析,問一個問題,中國新生嬰兒還會繼續降低嗎?筆者認為中國新生嬰兒過去兩大年大幅幅降低和國內疫情防控有重大關系,疫情的原因,大部分已婚夫婦肯定不想懷孕生子,與生育率最低的日本來相比,日本總人口1.2億,2022年新出生嬰兒86萬,中國總人口是日本的11倍,新出生的嬰兒960萬,日本老齡化比較嚴重,適齡生育人群的比例肯定低于中國,那么中國的生育率就遠遠低于日本,也就是說中國目前是生育率最低的國家,隨著國家對生育政策刺激,我認為國內生育率已到最低點,不會再降低。筆者認為中國未來若干年新生嬰兒出生1000萬以上是大概率事件。生育率降低的問題不再是制約達因藥業成長的因素。其它過去五年滲透率快速增長的因素依然存在,目前中國兒童服用伊可新0-1歲是30%,0-6歲是7%,公司目標是0-6滲透率達到20-30%之間,核心產品仍有極大的市場空間,非核心產品也會快速上量,新研發的品種仍會不斷上市。只要公司品牌在,任何因素都阻擋不了公司的長期發展,品牌是公司的第一核心要素,核心產品伊可新年輕媽媽每天花費不到2元的成本,確保了兒童的健康,媽媽們買了個安心,還有比這樣的產品更有剛需的嗎?上述因素證明達因藥業依然會按照過去五年的增長邏輯繼續增長下去。
了解到這樣核心的信息,你還會人云亦云、一知半解的說新生嬰兒下降,達因快不行了,要不市場給它估值那么低的奇談怪論嗎?
根據公司的長期規劃:核心產品伊可新仍有3—4倍的成長空間,其它產品過億銷售會有3-4個,銷售規模在幾千萬的治療品種會層出不窮。目前公司賬面上躺著近30億現金,2023年底會達到40億,少數股權收購完成后,公司會并購一些優質的兒童醫藥品種,未來十年,達因藥業百億銷售規模不是夢!
反觀那些在2019、2020股價炒上天的賽道股,市場命名各種茅,海天、金龍魚、恒瑞、片仔黃、伊利股份、通策醫療等等,如果聽股評家媒體忽悠,高點買入,別說賺錢,5年能解套就算燒高香。你一生能有幾個五年?今天看一篇帖子,一位球友寫到:2018年高位買入伊利股份,持有5年,仍有5%得虧損,這哪里是長期投資,是長期等待解套。以上所述都是中國最優秀的現金奶牛企業,PE估值炒到70-100多倍,股價早就透支了未來多年的業績增長。就連極品企業茅臺也不例外,如果70倍估值買入,解套起碼也要等五年。然而華特達因無論企業的質地,還是它的成長速度和分紅能力一點不比這些茅差,市場只給20倍PE的估值,有什么理由不持有它呢?
過去幾年價值投資者崇拜林園,把林園的話當語錄,林園曾說,我只買貴的,便宜沒好貨。這句話沒錯,但有前提條件就是企業在成長的初期去買,沒有問題,通過企業快速成長能消化企業的高估值,但是如果企業到了相對成熟期,每年增長只有10-20%,這時候再去買高PE的股票,你必然會賠死。看看林園國去兩年他的基金業績還有那么牛逼嗎?隨便上網搜一下它的基金情況,都是2021年以前的評論,為什么這幾年銷聲匿跡了呢?
本人從事投資二十年,從不喜歡大牛市,因為牛市沒有便宜股票買,牛市會快速消滅大批社會財富,投資一個企業市場給合理的估值最好,這樣你才能長期持有,一旦被吵高,長期持有者會有變現的沖動,做不到長期投資的效果,這也是喜歡華特達因并長期持有它的原因,它每年都保持30%以上的增長、20倍PE的估值,PEG不到1,連年高分紅,有什么理由賣它呢?
今年就等它少數股權的收購,收購完成后,總股本由目前的2.34億變成4億,2023年至少12億的凈利潤,用不了五年20億的凈利潤指日可待,這樣500億市值的公司還遠嗎?
基金從業二十載于2023、3、12
關鍵詞:
相關文章
- 【環球播資訊】華特達因—為什么值得長期持有?
- 相親市場上男人,道出了A股投資的最大秘密
- 2023.3.13 A賬戶實盤 309_關注
- 世界最新:【光亮度周報】產業鏈價格波動下行,“破曉”行情何時到來?
- 上善若水_世界快消息
- 中國移動,捅了馬蜂窩!
- 美國銀行接連破產 金融危機會來嗎?有三個問題我們必須弄清楚:今日熱聞
- 浙江2022年對RCEP其他成員國進出口11682.9億元
- 美媒:多家亞洲公司在硅谷銀行有存款,日本軟銀或受破產影響最大-視點
- 新能源汽車維修的故障診斷儀哪一種功能強大
- 焦點論壇 | 如果你不能給無風險資產定價……_當前通訊
- 這一輪牛市,我稱之為國運牛
- 今日關注:減配消費,增配新能源、半導體等成長板塊 ——指數派滾雪球調倉啦!
- 美國,爆大雷了..._焦點短訊
- 理財日記第1072天(3.13):②北交申購轉入防御姿態
- 匯豐回應1英鎊收購硅谷銀行英國子公司:能加強在英國的商業銀行特許經營權_世界看熱訊
- 天天速看:美國“免費校餐”效果被曝大打折扣:學校債務堆積 挨餓學生增加
- 康希諾:在硅谷銀行、第一共和等美國銀行均未開戶 每日短訊
- 香港航空:4月17日起復飛每日1班來往上海虹橋的航班
- 【世界熱聞】中基協:截至2月末私募基金規模20.29萬億元 環比增長0.25%
- 環球今日訊!快速爆雷到破產,硅谷銀行怎么了?滬深300,破位了,要不要減倉!
- 世界熱資訊!?請教方丈:騰訊買了五年多,仍然虧損,這算是價值投資的失敗案例嗎?
- 核心指數估值水平:滬深300、中證500、恒生指數、標普500、納指100、恒生指數、創業板(2023年3月13日)
- 即將創歷史新高!悄悄狂漲近1倍的小而美,迎來巨大的利好邏輯_快看點
- 買的此類私募一直不漲怎么辦?
- 世界動態:美國財長:硅谷銀行破產主因在于美聯儲加息
- 全球動態:過2萬億!和茅臺就差一個漲停板 中國移動有望沖擊A股市值第一
- 成都:到2025年 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力爭突破1500億元 天天短訊
- 專家介紹甲流應對方法
- 成都:大力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 持續開展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
熱文推薦
排行推薦

上善若水_世界快消息

中國移動,捅了馬蜂窩!

美國銀行接連破產 金融危機會來嗎?有三個問題我們必須弄清楚:今日熱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