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觀熱點:公募產品創新野史,上篇,讀完就是產品總監,8000字干貨
2023-04-09 11:21:59 來源:雪球網 小 中
微博上看到有人發,銀華基金老總王立新寫的《理性之外》(表舅自己也沒看過,如果大家對書有興趣,歡迎私信,如果人比較多,回頭我們在微博搞個抽獎送書的活動),做了個公募基金產品創新的梳理(下面三張圖)。
(資料圖片)
正好花點時間,做個對這些創新產品解讀,以及未來銷售場景的展望。
本文差不多就寫到“差不多得了”的深度,所以適合正在或者未來準備進入公募行業的同學(最近暑期實習面試可能就會問到了)、做機構的想了解下零售產品歷史的、做零售的想了解下機構需求的,以及各類銷售機構的理財經理朋友們等。
以下,就按表格里的編年體,合并一下事實上同類的產品,也會補充一些表格里缺失的產品,比如互認基金、基金投顧這些。
因為第三頁,2013年開始的產品創新,離我們最近,先從第三頁的2013年開始寫起來。
每篇控制在8000字左右,大概需要15-20分鐘閱讀,分上、中、下三篇,本篇(上)包括:委外定制、量化對沖、商品、港股通及互認、打新、浮動管理費等基金。
01
開局,1998年、2001年,「傳統封基」、「開放式基金」
這塊很簡單,簡單講講。
公募基金成立25周年,起步于做主動權益的傳統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其實是90年代初滬深兩個交易所開市后的衍生物之一。
直到現在,開放式主動管理偏股基金,依然是大眾對公募基金的主要認知來源,但無論基金公司如何宣傳自己的主動管理能力,自稱選股專家,這塊業績和規模的阿爾法,實際來源于時代的貝塔。
主動管理基金的超額收益,來源于中國加入WTO后,過往20年,經歷的草莽時代的產業崛起和產業變革過程中,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企業。
而這塊的超額,隨著國內產業格局的固化,將會越來越稀缺。
2015年,「港股通基金」,以及中港「互認基金」
把港股通基金、中港互認基金提到前面,是因為上一篇《華生,我發現了美元債產品的盲點》寫了之后,有很多銀行的小伙伴私信咨詢互認基金的情況,正好看到港股通,一塊先一起講講。
港股通基金和中港互認基金,這兩者雖然本身很不一樣,但是時間前后腳,而且都在大的“中國資本走出去”的背景下,和香港有關。
先說港股通基金。
書中提及的2014年其實是不準確的,港股通雖然是14年11月開通的,但是直到2015年4月,才允許公募基金通過港股通投資港股。
它的比較標的,應該是國內公募管理人管理的,同樣投向的QDII類產品。
互認基金的優勢,理論上應該在于它所處香港,對全球、或者亞太地區,應該有更強的信息優勢,就好比:一個在北上深的基金公司,理論上應該會比在駐馬店辦公的公募做的更好(認真臉),因為賣方信息、同業交流會更多一點。
另外,部分互認基金的贖回效率也更快一點。
以及,互認基金在人民幣份額,對沖匯率波動的鎖匯成本等方面,相比QDII是有優勢的,至于什么是鎖匯成本,請參考前面提到的美元債的文章。
但是中港互認基金有個很大的問題,表舅給大家先簡單講講:
香港的公募行業,和大陸不太一樣的一點在于,香港的很多基金,其實都是在盧森堡、開曼等地注冊的(就好像很多娛樂公司注冊在新疆的霍爾果斯),因為有稅務等優惠。但互認基金的一個前提條件是,來大陸銷售的產品,必須注冊地在香港。
這就導致,其實能拿到大陸來賣的產品,可選的就不多(明星產品可能都沒注冊在香港)。
另外一個限制在于,互認基金要求,在大陸銷售的基金規模,不能超過產品總規模的50%,也就是比如說,不考慮匯率,在香港注冊的一只公募基金,規模是10億,那么,大陸的代理人拿到大陸銷售,銷售總規模就不能超過10億。
另外,更少有人知道的一點在于:
2013年,「浮動管理費」基金
浮動管理費基金經歷過兩個階段,從2013年開閘,到2016年,隨后暫停了3年,然后直到2019年才開始重啟,然而2022年又非常式微,2022年全年成立的4只權益型的浮動管理費基金,事實上都是券商集合產品改造的。
公募基金推動浮動管理費,有非常正確的初衷:就是改變大眾對于公募基金“旱澇保收”的印象,管理人和投資人能夠“榮辱與共”,但在實施過程中,有幾個結構性的問題,導致模式一直無法成氣候:
比如2022年,指數下跌20%,兩個偏股基金產品,規模一樣都是10億,一只是固定管理費的偏股基金,下跌20%,排名全市場中位數,給公司賺固定管理費1500萬;另一只浮動管理費,下跌5%,排名全市場前5%,但極端假設,做虧了之后,管理費1分沒賺。那么,這兩位基金經理,應該如何發錢?后者業績做的明明更好,但是沒有創收,在現有的考核框架下,就會比較分裂。
怎么理解這個不對稱呢?
浮動管理費有兩種具體的實現形式:
一種是“支點式”上下浮動,沒有固定管理費部分,而是比如錨定一個絕對值作為業績基準后,根據實際業績和基準的差,向上或者向下浮動;
另一種是“業績報酬式”,也就是先收取一個偏低的固定管理費,然后設定一個固定的基準后,基準以上部分,管理人可以提取比如20%的超額回報,這是大部分私募和基金專戶玩法。
目前所有的浮動管理費模式,基本都是采取“業績報酬式”。
如果你是一個投資者,從你的視角出發,好像還是基金公司一直在占你的便宜:
如果業績做的好了,他能提20%的超額,類似2020年的行情,產品比如收益20%,基準8%,基金公司光浮動報酬就可以提(20%-8%)*20%,2.4%,10億的產品,可以提2400萬,從投資者角度出發,他的獲得感就是“我少賺了2.4%”;
但如果業績做的不好,比如2022年,產品虧了20%,但管理費可能還是可以獲得固定的0.8%,僅僅比一般的產品少付0.7%的管理費。
“少賺2.4%”和“少付0.7%”相比,就是我們所謂的,對投資者而言,上下不對稱。
解決第二點的一個辦法,就是浮動管理費全部采取“零”固定管理費的模式,只考慮業績報酬。
但A股最大的特征,就是牛短熊長,免固定管理費的模式,會導致在漫長的熊市中,即使管理人盡職盡責,拼盡全力,但是沒取得目標的正收益,可能好幾年都賺不到錢,那么就會導致團隊不穩定,最終也無法形成管理人和投資者的雙贏。
而且,代銷機構也對浮動管理費不感冒,邏輯也很簡單:市場好的時候,不管是不是浮動管理費,產品都賣的出去,而市場不好的時候,浮動管理費模式事實上,也不會撬動太多的邊際需求,而在熊市年份,如果收不到管理費的尾傭,對代銷機構也是毀滅性的打擊。
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在于投資者的投教:目前的浮動管理費的超額收取,都是在客戶贖回的時候提取,光是去算這筆賬,去解釋,對很多理財經理而言,都是很麻煩的事。
去年,監管有意向推動“讓利型”產品,從管理人向投資者讓利,如果真的要讓這類產品有更好的可持續性,可能還是要考慮幾點:
2013年,「打新」基金
打新基金,也是時代的產物。
股票打新的收益來源,和比如上海的新房打新,本質上差不多,依靠的都是“一二級價差”。
上海一手房打新賺錢,是因為一手房限價,低于周邊二手房的價格,所以打中后賣出,直接獲得價差。
股票打新賺錢也一樣,因為A股新股定價往往偏低,導致打中新股后,上市賣出,往往有利可圖。
而公募的打新基金,除了能賺大家都能賺的,一二級價差的錢之外,還有殼資源的優勢:也就是打新政策的傾斜(就好像同樣在上海打新房,你如果見到有人因為某一特定原因,能加30分,怎么和他玩兒?)。
打新分為網上打新、網下打新和戰略配售,公募基金這三塊都能吃肉:
如果全面注冊制實施,新股上市不再是一個稀缺資源,那么隨著股票上市數量、速度的加快,一只新股上市,沒有那么多資金追在屁股后面后,上市后破發的可能性也將加大,近期市場也是這么在反映的。
因為原來打新基金周期性的原因,每家大中型基金公司,都有自己的打新產品線,比如之前微博提到過的華夏基金這批產品,名字都驚人的相似。
對很多基金公司而言,打新市場,從“周期性波動總能靠無腦打新吃到肉”,到注冊制后,“新股質量分化必須提高打新的姿勢水平”,存量打新產品何去何從,也是一個挑戰。
2013年,「量化對沖」基金
就不展開了。國內的量化對沖產品想要發展,除了“量化”的部分策略要豐富、容量要擴大,提供更多的阿爾法以外。
核心還是在于“對沖”,也就是股指期貨等工具的利用,我們之前聊國證2000《今年賺了10個點的國證2000,國內寬基的卷王終極戰?》的時候,也提到過,一個成熟的市場,一定需要期貨、期權等對沖工具。
2013年,「商品」基金
“如果我們站在去年年底,做23年的戰略資產配置(SAA,也就是比較各個大類資產的性價比)展望,其實黃金應該算是全年比較高勝率的品種。
因為大家普遍判斷23年會迎來美元加息周期的拐點,朝著加息進程放緩→美元走弱→黃金走強的邏輯走,只不過沒想到中間出了硅谷銀行、瑞士信貸銀行的事件,不僅放緩了加息周期,還增加了全球的避險情緒,加速推升了金價的上漲。
如果你想問,黃金還會不會繼續漲?
那么,答案是,大概率會(不作為投資建議),最根本的在于,目前美國國債,短久期和長久期利率倒掛(2年期美國國債3.76%、10年期3.38%),隱含著經濟衰退的預期,后續美國步入降息周期,美元繼續走弱是大概率事件,并且目前歐洲銀行危機已經蔓延到了德意志銀行(DB),加息周期的末尾各類幺蛾子還在路上,遠沒結束,全球避險情緒濃厚,黃金還是最佳的避風港。”
2013年,「委外定制」基金
關鍵詞:
相關文章
- 天天觀熱點:公募產品創新野史,上篇,讀完就是產品總監,8000字干貨
- 敬畏牧原,持有新五豐,珍惜時代機遇
- 世界快消息!南方和廣發中證1000指數聯接基金的深度測評兼談如何選擇寬基指數基金?
- 環球熱資訊!內蒙古:一季度全區口岸進出境貨運量創歷史新高
- 海立與海爾合資在鄭州開建數智化壓縮機互聯工廠:當前熱點
- 同仁堂為什么不是中藥第一大市值?:快資訊
- AI+產業鏈核心個股
-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復利與時間的力量:天天觀天下
- 豬價回暖 個股集體上漲!“二師兄”的春天回來了?-天天快看點
- 寒武系頁巖地層首次鉆獲高產氣藏
- 三亞市政府與華潤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動態焦點
- 馬克龍發文感謝廣州,這次訪華,簽了哪些“超級大單”?
- 【世界熱聞】三年3%,五年3.12%,380億!
- 2023年1-3月唐山房地產企業銷售業績TOP10
- 中國船舶與法國達飛海運簽訂210億元合作協議
- 中國中鐵上海工程局、萬華化學集團、蘇伊士集團將開展蓬萊海水淡化項目合作_環球熱點
- 拓爾思的核心優勢:天天熱聞
- 最愚蠢的就是認為自己在大a價投-4月電費貼
- 當前熱文:樂觀情緒使集裝箱航運租船市場保持穩定
- 下游需求恢復!鋼鐵企業產量攀升
- 市場收購價高開低走 黑龍江出手“穩”大豆:全球關注
- 豪門父子反目!45歲兒子董事長職位被免后 起訴72歲父親!他被免職后公章不還?
- 500億!央行連續出手增持 橋水已血賺!黃金多頭徹底“殺瘋”了?
- 買買買!多位私募大佬出手了 重陽、寧泉、仁橋等持倉曝光
- 天天快看:假如汽車的砝碼轉到中國這一邊
- 普通人應該怎么看待基金這種投資品?
- BTK抑制劑變局:強生跌倒,百濟神州吃飽
- 今日報丨準且便宜——2022年滬深300ETF易方達&易方達滬深300ETF聯接年報數據整理與點評
- 一季度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大幅反彈
- 今日熱訊:我國首個10萬噸級陸相頁巖油效益開發示范平臺投產
熱文推薦
排行推薦

海立與海爾合資在鄭州開建數智化壓縮機互聯工廠:當前熱點

同仁堂為什么不是中藥第一大市值?:快資訊

AI+產業鏈核心個股
